在大家樂狂襲台灣的年代,
見到醫師被車撞死,眾人就簽14(醫師)。
從周遭環境中求取明牌,曾是我脫貧致富的夢想,
於是我看到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現象:
住我家附近的丁姊姊,
私校企管系畢業工作兩年,
因為嫌錢少, 於是補習、出國讀MBA,
回國後在銀行當理財專員,
起薪竟然跟她大學畢業時一樣, 讓她直呼不值得;
巷口的李姊姊---台大植物病蟲害所的博士,
畢業多年卻求職無門,只能靠家教糊口;
隔壁巷子的王大哥---牙醫系畢業,
不用唸什麼研究所,起薪就十幾萬了。
這讓我想起《史記。李斯列傳》:
李斯看到在吏舍廁所裏的老鼠「食不潔」,
每逢人或狗走近,
往往驚嚇地逃跑;
又看到倉庫裡的老鼠「食積粟」,
住在大屋下,
不見人犬之憂,煞是輕鬆愜意。
李斯看到這種情況,
不禁大嘆:「人之賢不肖闢如鼠矣,在所處之耳!」
他以為,一個人有出息還是沒出息,
環境是可以決定的。
臺灣人迷信學歷,
在政府打開教育的窄門後,
一窩瘋地湧入研究所,
造成「博士滿街走,碩士多如狗」的窘態。
其實科系決定了這輩子的職業與生態地位,
研究所畢業的醫檢師,
就算再厲害,
比大學畢業的醫檢師每月薪資多了好幾千元,
也還是個醫檢師,
仍是由醫師出身的檢驗科或生化科主任統領。
同樣本質的東西,
在不同環境下卻展現不同的價值。
一罐可樂,在便利商店只要18元,
在美式餐廳卻要90元,
到了高級飯店可能要200元以上。
一樣是人,你想被擺在什麼位置?
全球化的衝擊下,
低工資的大陸與印度等國,
將掠奪台灣工人的就業機會。
在過去,
我的母親比大多數的人辛勤、努力。
但是她的工作無專門性,
容易被取代,
在工廠中,只能與外勞一樣領取最低法定工資,
使我的家庭過著如菲傭、泰勞的生活水平。
為降低成本,
傳統產業外移是趨勢,
連帶造成工廠就業機會減少,
會導致服務業人口的超額供給,
於是服務業薪資下降。
況且做生意的手腕是後天養成的,
和學歷無關,
擁有較高的學歷,
不見得就有相對的優勢。
中產階級將會消失,
上流社會因員工成本降低而獲利,
而低成本導致商品價格下降,
富人生活開銷減少,
財富累積加速,
透過不斷的投資,
富者愈富;
下流社會因工作無專門性,
容易被大陸等低工資人力取代,
薪資持續下降,
甚至喪失工作機會,
物價雖低卻無力購買,
因而向下沉淪。
綜合以上,我得到這樣的明牌(Bêng-pâi):
1、好的科系勝過好的學歷
2、專門性的科系具有不可取代性
3、門檻愈多的產業愈能抵擋全球化競爭
剎那間我找到了人生方向,
我感動的心情猶如中了頭彩。